第1章

明 作者:酒徒

是一部架空小说,一个业余登山爱好者坠入另一个时空,明代。茫然的他不知自己去做什么。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良知,他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历史由此而转弯。

与尔同销万古愁-至胡笳

刚出差回来,看了老兄大笔写就的书评,十分感动。有一种冲动想约老兄出来喝一杯,在醉眼朦胧中寻找一种虚幻的现实。

《明》是我的第二篇习作,也是我一直不太满意的作品。酒徒自认为写长篇的本事不大,却无可奈何的把它写成了长篇。随着剧情的展开,酒徒肚子里这点儿墨水越来越捉襟见肘。所以,到了现在,每章都成了“骨头架子”,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却没有细节的刻画,如果把细节一一展开,恐怕《明》会更长,那更是酒徒力所不及。

这不是借口与推脱,酒徒如果有时间、能力和胆量作一个职业作家的话,可能大家看到的是另一部作品,但是目前,酒徒依然是一个整天为生计奔波的工程师。工程师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是一般情况下是要求说实话的,不会有说实话而惹祸的危险,所以,酒徒在工作中自得其乐。

遗憾的是在看自己的作品时,觉得愧对读者的厚爱。

写《秦》时,酒徒时间是最充裕的时候,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把不足三万字的《秦》写完。写《明》时,二十万字却只用了半年。酒徒自己都觉得,是不是要停一停,把以前的部分修改一下。

不过,能引发老兄这样的思考,酒徒还是要偷偷笑一下,无论你是否赞同的文中的观点,只要你想了,酒徒的目的已经达到。

本书结局很难写成喜剧,这可能让大多数读者失望,原因正如你想的“即便是成功地拉起了班底干革命,那胜利的又将是谁?是天下百姓?还是武氏王朝?即便武安国初衷不改,那他的步将呢?士兵呢?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却都会有如许高的觉悟不想着去做一个荣宗耀祖的开国功臣,却宁愿和跪倒在他们脚下的蚁民百姓同称一声“公民”?”。

如果将来武安国不当皇帝,在当时那个年代,肯定要失去几乎所有支持者,道理很简单,他不当皇帝,就阻挡了别人当宰相和元帅的路,没有了希望,则不会有人和他同生共死。除了最初的几个生死兄弟,可能到头来身边没有更多的追随者。如果武安国当了皇帝,结局更是荒谬,他会发现自己每一句话都成了圣旨,自己用强权推行社会变革时,已经推翻了自己的平等理想。

所以,酒徒写得非常辛苦,进退两难。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无论结果如何,在酒徒虚构的时空中,资本已经开始萌芽,规模工业已经诞生。所以酒徒要冒险从西方“偷”来工业革命的引子,水力纺纱、织布机。只要武安国有本事活到这些“雕虫小技”所有人都离不开的那一天,他的“催化剂”使命就已经完成。至于感化朱棣,我想你是误解了本书的发展方向,或太相信道德的力量,皇帝不是靠感化才退位的,而是在看到不放弃一些权力,将失去自己的所有,才会选择“开明”。社会基础变了,统治者必需适应这个基础,否则就只能被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可以复辟,但制度却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制度,皇室永远失去了以前的种种特权。而民众的权力却渐渐增大。

酒徒以为,民主的建立,不是在人性“善”和“恶”的基础上,这点不敢苟同老兄的意见。酒徒一向不赞成以“善”和“恶”的标准来看问题,因为是学工科的,所以更赞成用“可行性”和“可靠性”来分析问题。西方式民主的优越之处,不在它道义上的高尚,而是它是目前最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方式,他未必是最先进的,但是是目前最可靠的,也是风险性最小的。

同理,中国为什么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要一直占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是最适合农业社会的管理思想。酒徒对儒家,并非天生厌恶,而是在工业社会后,儒家思想必需退出历史,或者,挂着原来的马甲,改变自己的本质而适应社会。如同酒徒在书中写的那样,来一场“复古运动”。其实,西方的现代启蒙,文艺复兴,与其说复兴,不如说是一种新思想借了古希腊的外壳,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和改革之前的基督教,已经完全是两个方向。儒家思想和民主思想之间,不像老兄想的那样,存在东西方壁垒。而是存在时间形成上的差异。所以,儒家思想要么被彻底抛弃,要么砍掉几千年的枝干,从根本上让它长出新芽来,现阶段,很难看到第三条选择。

只有在资本诞生之后,民主才会诞生。所谓平等也好,社会契约也好,如果简单的看,都是商业法则。只有频繁交易时,平等才会被频繁提出,因为没有一个人人遵守的公平交易规程,买卖就无法继续。交易多了,权力和义务也成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交易,履行了义务就可以要求权力,否则,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也就消失了。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的建立,首先必需是百姓有了平等的要求。无论什么时代,如果百姓没有这个要求,或者总是自觉地去维护不平等制度,以期待有一天自己可以爬到上方当“精英”,平等就永远不会实现。

所以,酒徒一厢情愿地选择了在朝廷不管的蛮荒之地,让商品经济慢慢从石逢中探出头来。当社会组成部分从农民变成了工商阶层,你能想像一个皇帝有这个力量让他们退回去吗?你能想像他们能容忍政府随意把他们的财富化为乌有吗?并且,当枪支变成新兴的有产者轻易地可以造出时,精明的朱家父子敢向他们下手吗?即使下手,新兴的军队能服从命令吗?到时候,到底哪一方手里拿的是烧火棍都很难说。在酒徒的构想中,最有力的武器绝对不是枪支!

兄台所说的数字化管理,我的看法是,官员学习数学,和数字化管理国家相去甚远,但至少让他们考虑问题时,有了一个量化的思维。当新的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时候,才会有量化管理的需求,有了这种需求,官员才不得不去适应。学习数学,只是为将来打一个基础。

关于侵略,其实在第十六章你已经可以看出,对外扩张,相当于武安国和朱元璋的一笔交易。或者说是北平的新兴阶层和朝廷的共同利益需求,所以,隐藏在底下的矛盾在共同目标面前,可以暂时不问。一旦共同目标完成或失去,矛盾就会露出水面。酒徒一直认为政治斗争是一种“水下作业”,水面上波澜不惊,水面下漩涡无数。所以本书中政治斗争,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只要到了那一点,就会顺理成章地结束,在结束时,才会让人想起开始。其实前文很多地方,朱元璋已经开始着手为以后做准备,在老谋深算的皇帝面前,无论是郭璞,武安国还是曹振,都是黄口小儿。我不能透漏太多的后面情节,但是,第一回合,武安国肯定会输,输得意想不到,并且无话可说。还是那句话,不要从道德上来评判事物,那样太简单,也太武断。没有正义,获胜的一方总是天使,因为他可以把对方随意地形容成魔鬼。

最后为自己的bug辩解一句,明初的岁入应该是四百万两左右,而不是四十万。

“百姓向你纳税,就等于买了你的保护,当政者收了税,相当于接受了保护百姓各项利益的契约,所以必需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受外敌和不良官吏的侵犯,否则就是违约”,跟封建官僚谈社会契约,真的会有人认真在听他说话吗?

如果把这句话说给百姓听呢,百姓会不会明白原来自己不是天生就只有义务没有权力,会不会为了自己的权力而争斗。如果百姓手握着国家的命脉说,还我权力,封建官僚敢不认真听吗?

资本一旦开始成长,它就会为自己的生存而争斗。这个过程不可逆转,这个过程不仅贯串在酒徒的书中,而且贯串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历史,并不需要承载太多的功能,没有是非善恶,忠实地记录下发生的事情,才是信史。

酒徒2004年5月27日凌晨

酒徒杂文

酒徒注:又到了911,三年前,当酒徒还叫塞外酒徒的时候,曾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这也是酒徒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篇,先是发在强国论坛,后来被转来转去,就成了恐怖分子的遗书。酒徒为此被人骂为“爱国贼”,吐酒三斗。看看越打越乱的反恐战争,酒徒忍不住又把他贴出来。

喜欢,您就当个小品读,不喜欢,尽管拿酒来灌我,越高档的酒越好。

今夜,我们的灵魂将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原文标题:今夜,我们的灵魂将一同站在上帝面前(注:不是恐怖份子的遗书)

“我们的灵魂将穿越坟墓,一起站在上帝面前,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12岁时我就会背诵这几句话,我不是伊斯兰教徒,不是你们想象的宗教狂热分子,相反,我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彻彻底底的基督徒。虽然我小时后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但我和我的家人都相信基督教,因为上帝说,在他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然而,就在那天晚上我刚做完祈祷准备睡觉的时候,我听到了炸弹呼啸的声音,然后,父母的鲜血就染红了我的脸。第二天,我听道一个无耻的声音说:“上帝保佑美国人民”!他们让我相信,轰炸是因为我们的政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杀死我的家人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制止更大的罪恶。

你听见了吗?万能的上帝,有人用世界上最大的声音在向你撒谎!

在那以后我决定做一个新闻记者,让人们看看杀人者的真正嘴脸,他们,绝不是为了正义。我依然相信上帝,因为那天他让我在轰炸中保留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却没有人听见我的声音,真像总是被谎言淹没。

“上帝保佑美国”。伊拉克的医院在赞美诗中灰飞烟灭。

“上帝保佑美国”,一个小女孩在秃鹫的企盼中慢慢地死去。

“上帝保佑美国”,装满贫民的列车还没来得及祈祷就升上了天国。

上帝每保佑美国一次,就要成千上万名其他国家的人走向无尽的黑暗和屈辱。然而我从未怀疑过上帝,因为他曾经许诺,在他的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甚至在那个塞尔维亚小姑娘在我的腿是闭上美丽的大眼睛时,我依然相信,上帝会给每个人公正的审判。那天早上,我刚刚在她的手中接过一把找回的零钱,天使一般的笑容让我心情很是愉快,我不敢相信,这样的一个小女孩也是屠杀阿族人的凶手。然而,美国人相信,所以炸弹片从她美丽的额头上射入。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被轰炸者的声音,所有的媒体都在欢呼正义的又一次胜利。

我知道,下一次正义的屠刀随时会高高的举起,在上帝保佑美国的欢呼声中,砍在无辜者的头上。

这麽多年,那个第一个把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写入法律的国家终于教会了我一件事,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流血,必须让喜欢血腥的人亲自品尝一下血腥的滋味。于是,我选择了和杀人者的标志一同走向毁灭。

今天,你们会为在大楼中的无辜者流泪,可曾会想到你们制造的炸弹曾炸死了多少同样的无辜。不同的仅仅是,你们的炸弹贴着“正义”的标签,而我的额头上写着,“恐怖分子”。

和我一同化为灰烬的人们,今夜,我们的灵魂将一起穿过坟墓,走到上帝面前,他会我们一个公正的审判,因为他曾承诺,在他面前,我们永远是平等的,不分财产、种族和肤色。

你们的家人会为你们点燃哀悼的蜡烛,而我,将一个人走向天堂或者地狱,在那里,有被你们打着上帝名义杀死的家人和朋友。

酒徒杂文二

又要出差了,来不及写新章节,先贴一篇旧作,给大家解闷而已。说实话是篇游戏文字,就算纪念当年的年少轻狂吧。酒徒的杂文,本来就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既然酒徒厚脸皮把它贴出来现,大家把它看成插播的广告就行了。

德之戏说几日宿醉,醒来后发现街面上关于道德的论述又渐渐多起来。酒徒识字不多,常常将“道德”写成“盗得”,“儒”写成“懦”,好在现在用拼音打字,免了许多错误。不过受了这么多年道德教育,对于德的认识,倒也有一点。

中国的道德(其实写作盗得未尝不可),大抵起自儒家,好像是说: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德呢,本来是为了问鼎逐鹿而设立,不过是一帮强盗争夺天下的手段,与老百姓本身似乎没多大关系。碰上个有德的主子算你走运,说白了上边换了个没德的坐了皇帝,您还不是一样得忍着。后来不知哪位聪明的把这个德扩展到普通人的行为标准,老百姓就不划算了,因为一样是当奴隶,主人抢了你的老婆你都不能骂娘。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么,命都不能是自己的,老婆没了,就感谢主人能够抬举咱,老婆有福吧。当然,如果主人能赏口残羹冷炙,那就更应山呼万岁了。反正你没有什么可以制约主人的东西,他有德与否,抢不抢你老婆,要看他高不高兴,与你无关。你唯一要做的,是一个好奴才,守好自己的奴才本分罢了。

当时有人想和主人有个约定,咱得讲讲法律,只不过是规定抢别人老婆要有理由。主人不高兴,顺手就把他灭了。被灭的就是自称为法家的一伙。于是乎,德大行于天下。

酒徒醉眼观书,好像自古以来儒家的道德楷模,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来看,有道德的也没几个,当然,既然可写为懦,有骨气的更少了。

且不说至今没辩明白的“何事纷纷说魏齐”的那个提倡“忠”的道德圣贤,所著书中吹牛成分似乎不少,只是他的弟子中遵守“为尊者讳”这条撒谎原则遵守得好,所有不要脸的事一概不记罢了。那个提倡“不饮盗泉盗泉之水”的人,困在陈蔡之间,抢来的饭和衣服,似乎吃的满嘴流油、穿得舒舒服服,可见“不饮盗泉之水”只是不渴而已。至于因别人和他政见不合而无罪杀了人家,虽被奉为儒家行为的典范,按酒徒看来,更和强盗无异。只是可怜那少正卯,被人找碴杀了,还成了反面教材。

到了后来,道德越被描述的冠冕堂皇,道德学家的行为也越是无耻。小民若不受其所宣扬的道德,他可以将你沉塘的沉塘,点天灯的点天灯。反正道德先生无耻了,自有人替他曲笔,或是修改其道德吧。那个朱老先生不是为争一口闲气,不惜把一个歌女打得死去活来么。只是那个歌女似乎比道德先生更诚实一些,居然宁死不肯说假话。害的老先生既没上成人家的床,又没能整垮人家的意中人。捞了个大笑话,几百年来还不让别人笑。没办法,他嫖妓叫风流倜傥,你泡妞就是耍流氓,谁让你是草民呢。

说到头来,儒家的道德,不过是吸完血后的擦嘴布。那些所谓君子,大抵要加上一个伪字。并且变态居多。试想一个妙龄美女,一丝不挂的坐在一个男人怀里,那个男人涵养再好,身体的某个部位必然有反应,这是经科学验证的人的本能。你愣说坐怀不乱,不是瞎话,那被坐者必是同性恋或被阉割了。不过话说回来,几千年来,中国之文人,在思想上没被阉割的,也没几个!

一些漠北蒙古发展的资料

正史中,脱古思贴木儿在大明的持续打击下,势力渐渐衰退。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大将蓝玉帅十五万大军偷袭北和林,擒获脱古思贴木儿嫡系及官员家属七万余人。脱古思贴木儿仅仅带着数十人逃离战场,投奔了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跌儿。

1388年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帖木儿,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也速迭儿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最后失败。一百多年后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起兵杀死了忽必烈的后代并作了大汗,这在蒙古汗统上是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无论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忽必烈家族的汗权从来没有动摇过。也速迭儿袭杀脱古思帖木儿这件事表明,随着蒙古贵族退回草原,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加之对明朝战争的失利,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更加激化了。

但是,耶速迪尔刚即汗位就离开人世;其子恩克卓里克图继位时间也同样很短。1393年,忽必烈系额勒伯克从阿里布哥系恩克卓里克图手中夺回了汗位,从而结束了耶速迪尔父子称汗的局面。然而在额勒伯克统治时期,阿里布哥系坤帖木尔举兵,杀死额勒伯克汗,汗位再次转到阿里布哥系手中。永乐元年(1403年),窝阔台(忽必烈与阿里布哥之叔父)系贵利赤又登上汗位。贵利赤汗的领地在甘肃河西一带,他为了占据和林,在阿鲁台太师的支持下同卫拉特部巴图拉(马哈木)丞相屡次作战。1403年大败对方,占据兀鲁班答迷河流域,并不断向东南推进,曾一度控制了哈密,毒杀了明朝所封的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不久,贵利赤汗与太师右丞相马尔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之间产生矛盾。也孙台被部下杀害,马尔哈咱往归卫拉特,阿鲁台迁居海拉尔河,贵利赤汗却又被部下所杀。

窝阔台后裔争夺汗位也绝非偶然。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窝阔台系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就已经向忽必烈系汗位继承人妥欢帖木儿公开挑战,阿鲁辉帖木儿的举反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窝阔台系并没有因此放弃争夺汗位的斗争。贵利赤汗的即位,使窝阔台后裔终于在一时间如愿以偿。

1408年(明朝永乐六年),忽必烈系本雅史里在贵利赤汗旧臣阿鲁台太师支持下即汗位。本雅史里汗即位之前,由于战乱曾跑到帖木儿帝国避难。帖木儿死后,他离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前往蒙兀儿斯坦,1407年在阿鲁台的支持下,回归蒙古本土即位。蒙古汗位由窝阔台系手中再次回到忽必烈系手中。本雅史里汗与知院阿鲁台,东面征服了兀良哈,西面控制着河西、哈密等地。卫拉特部马哈木为了保存自己势力,支持阿里布哥系德勒伯克即汗位。1415年,马哈木等又拥立阿里布哥系额色库即位。1426年(明朝宣德元年),合撒儿系阿岱在阿鲁台支持下夺取汗位,汗位由阿里布哥系转移到合撒儿系手中,蒙古皇族内部的斗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由原先忽必烈系与阿里布哥系、窝阔台系之间的斗争,又增加了与合撒儿系的斗争。

瓦刺。就是蒙元时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苏联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被称作西蒙古。成吉思汗时被分为四千户,在明代称四万户。明初统治瓦刺的首领叫猛可帖木儿,他死后,瓦刺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字罗三人分领。当东部蒙古大汗由于遭受明朝的军事打击和统治阶级内讧而日益衰败时,战乱较少的瓦刺乘机崛起,企图夺取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在这场斗争中,瓦刺和东蒙古是对立的两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域诸地。在哈密、赤斤蒙古、沙州等八卫地区,也有不少蒙古族,一些卫的首领由蒙古贵族——元朝宗室后裔担任。西域诸地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与瓦刺、东蒙古、土鲁番、明朝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特别是哈密,各方势力曾为争夺它而展开长期和激烈的斗争。

在哈密以西有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后迁至伊犁河流域,更名亦力把里)和土鲁番,其统治者为察合台后裔,和明朝长期保持着朝贡关系。土鲁番向东扩展势力,曾三次占据哈密,与瓦刺、明朝都发生过战争。

殇了谁―――写于《明》第二卷卷终

殇了谁―――写于《明》第二卷卷终

终于把第二卷写完了,终于可以出来喘口气,喝口水,顺便歇歇,看看小鸟打架。

写第二卷的时候,听得最多一句就是不好看了,味道变了。其实明这本书一贯穿的就是同一种思想,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从第一卷开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民团第一次战斗后,武安国面对火器巨大威力而忧心的愈发强势的政府对百姓的欺压是否越严重;再到第二卷结尾,所有革新诉求变成了一场无聊的逼宫戏,不过是表达笔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只是第一卷表达的隐晦,第二卷因为文中社会各阶层剧烈的冲突,直接迸发。

第二卷以殇结尾,看到有读者奇怪,只死了个老汤和,怎么叫殇呢?大家不妨仔细看一看,这章中,死的其实是新兴阶层的那些政治诉求,亡的是政,而不是人。这才是武安国内心深处最无法忍受的悲哀。偏偏这种悲哀无人能理解,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眼前安稳,而不是个人权力,对于官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生命的保障,而不是对政府的合理监督和被百姓监督。

““管他,就当作践的不是自己,把灵魂脱离躯体在一边观看,被作践出花样来,还可以给人家叫声精彩。要是看准了时机,趁失败那方倒下瞬间踩上一脚,说不定就能被获胜一方记个大功,成为开国或平乱英雄,青史上未必留名,至少从此吃喝不愁了。

“他奶奶的,谁该当皇帝,谁该死,也不痛快点儿,害得老子连节都过不好”,一个昨夜赌钱输了的汉子伸着懒腰向家走,睡眼惺忪。

“就是,也不利索点着,折腾起来没个完了”,一个山西口音的商人在一旁搭讪,看样子刚从妓院出来,左右腮帮子上各有两道未洗干净的胭脂红。”

这就是小说中的大明国情,在武安国大等人的努力下,它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所有自然条件,动力工业、集约化生产、大面积农业、贵金属货币和近代会计法则,惟独不具备社会发展到此阶段该具备的新思想普及。在这种国情下,活得越清醒,也就越痛苦。所以武安国只能走,走得远远的,远离政治争斗,到外边去修路、建桥,为他所热爱的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至于他所追求的理想何时能实现,以及道路是否正确。酒徒个人认为,在整个社会没做好准备前,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皆属于虚妄。至于先有思想还是先有生产基础,酒徒个人观点是,在生产力没发展到相应阶段,所谓拥有先进思想就拥有一切,那是书呆子的白日梦,和儒家把天下分为方块一样愚蠢。用工程角度衡量,既不具备可实现性,也没可靠性。

本书发展到现在,武安国怎么看都不像个合格的政客,很多读者对这个角色抱怨甚多。看到读者抱怨,酒徒很高兴。因为酒徒就像设计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具有无限智慧和无限政治魅力的伟人,甚至,他连国人甚为推崇的厚黑学都学不好,他的唯一优点是,把周围所有人当成人,而不是他的踏脚石和玩偶。这么写的原因有二,第一,武安国是个工科生,一个在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生产线上铸造的纯技术型人才,他要是能具有政治头脑才真正是件怪事。第二,笔者一直认为,古今中国,缺的不是手段有多厚黑,心中有多少从没实践过完美理念的政治天才,缺的是肯踏踏实实为这个国家做事,尊重他人生命与尊严的凡人。缺的是一种平等观念,一个对当今社会普遍承认的政治准则的认同。

这又扯到了一个老话题上,什么是平等。酒徒在去年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一两封信,与酒徒辩论平等的虚妄。很有趣的是,有的辩论者还来自台湾。看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沉积根深蒂固,对“治人与治于人”的追求,并非酒徒三言两语可以动摇。其实平等这个概念不是酒徒的创新,远的从古代希腊“人生而平等,即使人们的地位、天赋和财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但人们至少都有要求维护个人尊严的起码权利,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这些权利并保护这些权利”,近一点儿,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爲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爲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当酒徒提到这些话,立刻就受到读者反驳,“美国独立时,还有奴隶的,还有印第安人,怎么没见给予他们平等”?

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忘了一件事情,就是,准则和现实有一段差距,承认了这个平等准则,才能逐步达到一种平等的现实。如果连准则都不承认的话,现实就更遥遥无期了。正如当初的美国,如果没有对平等原则的认可,而在他们的立国宣言中写上,“黑人就是奴隶”,我想后来的黑人连争取平等的权力都被剥夺掉,马丁就不会在他们之间诞生。人类社会中黑人文化就永远消失于历史。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平等不代表平均。相反,强制性平均是对平等的最大践踏。如果大家都坚持平等原则,就没有人拥有非法剥夺他人财产的权力,无论这个人血统多么纯正,是贵族还是三代贫农。所以,平均也就不存在。

话题又扯远了,回到本书当中来,第二卷已经结束。这不是一个让人期盼的结尾,甚至无法让大多数读者满意。但故事发展到这里,很多东西已经不是笔者能左右,即使笔者强行安排,也会带出明显斧凿的痕迹。大家心中美好的太子朱标居然变成了一个阴谋家,也许这是很多读者不能接受的地方。其实仔细看一下书中那个环境,当时京城中,只有水师是一支完整军事力量。此时朱标要不为自己争取最大权力才怪。况且此前他老爹已经露出废太子之意见。封建社会中,政治是肮脏的。完美人物存在根本不可能。对于不受制约的皇权,谁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干出坏事来,这不仅仅在于人物的性格,而且取决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整个世界都不喜欢的小布什说过一句最精彩的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如果还是站在笼子外边,朱元璋、朱标还有朱棣,都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卷大家读的累,酒徒写着也累。大家看到常茂等人牺牲难过,酒徒写到李陵投河、常茂遇刺等章节时,也是连续几天没好心情。第三卷,酒徒会尽量改变一些东西,给整部作品带上一点儿明亮的颜色。也许亮色不多,至少会留一点希望。第三卷中,很多人物会展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而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也许会很荒唐,但必竟是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所以他们的角色会有时会令人捧腹,生活已经很累,酒徒没有必要让大家更累。

就罗嗦这些,临了叮嘱一句,酒徒这本书仅仅表达的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游戏之作,上不得台面。大家千万不要把他捧得太高,说实话,每当看到经典二字,酒徒都会汗颜不止。同时,也希望有心的、无意的和抱着特定目的做广告的读者,手下多多留情。你们的很多行为也许很痛快,但已经给酒徒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没有人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码成的字,被人看了后说“很好,但照着《××××》还差那么一点”,或者“太差了,照着《×××》差得太多”。酒徒这本书还不是红楼梦,达不到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高度,若用100分标准衡量此书,酒徒这边顶多是三十分上下。此言并非拒绝批评,若有批评,请指出具体部分,酒徒看了非但不怒,反而会非常感激,但无责任的比较就算了。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把本书引申到其他地方,从里边一定看出阶级斗争和大民族主义来,首先,一直细心看了本书的人知道,酒徒是平等主义者,坚持的是平等而不是压榨。其次,酒徒本身就不是纯正的汉族,大汉族主义更无从谈起。本书只想写三卷,剩下已经不到二十章的内容,为了本书能顺利写完,请千万手下留情,拜托了。

作品前言资料与杂谈

一、关于平等

小说发展到第十四章,酒徒终于可以借武安国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平等。可能很多读者觉得酒徒太理想化了,但在《明》这本小说中,平等将要贯穿其始终。因为这是酒徒的理想国故事。

为什么有人喜欢读虚幻的故事,大部分原因是故事里可以让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地方得以实现。有人称之为酒徒小时候,喜欢听评书,听《明英烈》时,觉得非常过瘾。等长大后,看明史,才知道英雄的故事背后,还有胡维庸案,兰玉案,有靖难,沉重的血腥气让酒徒每每不能呼吸。有时候,酒徒就思索,是什么使悲剧一再的重复?

是朱元璋一家的道德问题吗?是皇帝的精神问题吗?答案很明显,不是,是整个中国的思维出了问题。可以说,明朝的建立初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了蒙古人的近百年压榨,民族意识渐渐开始觉醒时期。终明一朝,都在寻找一个不让亡国灭种悲剧重演的办法。然而,他们没有找到,只找到了理学。找到了无所谓民族和国家,只有皇帝和奴才的后儒学。

酒徒以为,平等是一种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的一种精神支柱。诚然,人生下来,他的经济情况,地域状态和家庭教育就发生了差别,健康和智力也不尽相同。但这不意味着,占有优势的人就应该比处在劣势的人享受更多的权利,通俗一点,不意味着精英可以随意把百姓权利踏在脚下。西方在近代把东方远远甩在后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从宗教上就有对平地的认可。酒徒读《简爱》,感触最深的就是“正如我们的灵魂穿越了坟墓,一同走到了上帝面前,在他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可以说,平等二字,构成了现代西方民主的基石。而特权二字,是东方儒家文化的根本。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但酒徒问一句,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普遍在民间信仰的释家,有一句关于人生而平等的论述吗?在东方,儒家讲究尊卑与顺从,道家的天庭里神仙们也要分高低大小,分出层层等级。而佛呢,从佛、菩萨到使者、童子,等级一点也不比人间少。

东方人喜欢武侠,喜欢清官,喜欢一个有特权的人用特权来清理黑暗。然后,一旦特权被黑暗所掌握,人们能怎么办呢。比如武侠中武功最高的偏偏是坏蛋,希望中的清官偏偏是巨贪。通常人们就会和强权去合流,美其名曰:审时度势。所以产生黑社会,产生汉奸。其实历史上的汉奸们是最会审时度势的。

也许,你认为酒徒这番废话是在菲薄东方文化,宣扬西方民主。酒徒不能要求你改变想法,只是想告诉你,西方虽然也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在现代西方国家诞生那天起,平等已经被认同。比如美国的独立战争,在建国之前的《独立宣言>里,已经宣布,他们不是为了改朝换代,他们是为了这块土地上生长平等、自由与幸福。“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对于政府和百姓,宣言者明确表示:“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们有权利改变和废除他”。这些话,和我们国家古往今来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差异,不用酒徒再罗嗦,相信你也能看得出来。

现在我们羡慕美国的强大,其实,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看到,美国的强大并不仅仅建立在他的科技领先上,不仅仅是“船坚炮利”,而是在建国初期,那个理论的基础,那个人人平等的诉求。正是基于这个诉求,才有当反对者说话时,大家可以义正词严的说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而不是为了捍卫绝对真理而封住他的喉咙,无论是采用强权、武功还是其他魔法。顺便说一句,如果网络小说停留在武功、魔法或高科技的掌握者绝对正确和拥有绝对权利,可以把他人利益踏在脚下的基础上,就和清官戏没有了差别。这,必将是网络小说的悲哀。

酒徒马上去出差,如果大家有关于此段文字的探讨和争论。请发到酒徒信箱:tigermeng12@另外,《明》诞生后,很多相同题材的作品紧随其后,酒徒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但当你借鉴《明》中的科技、发明和其他时,请别忘了,除了这些,小说中还有两个字,平等。

冷水

这是一位朋友给酒徒的资料,关于明代。不多说,一声叹息而已。如果读者年龄超过27岁,希望你能把此文读完,有点长。

转自西塞论坛--明朝的癌症-从内部烂掉的汉族朝代明朝的癌症-从内部烂掉的汉族朝代作者:吴思国的传统社会和政治组织是从西周开始的家国体制,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这个体制对中国的一统和繁荣确实有莫大的好处,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就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对立面了。皇帝有自己的家,大臣也有自己的家,各个家都是国的一分子,但各个家都想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利益。这种扩大,是借用权力,从其他的‘家‘(权力小的)抽来的,对社会总财富的增长毫无用处。就好象癌症一样,明朝到了后期肿瘤扩散到全身,即使到了南明,福鲁唐桂诸王王朝内部,各王之间,仍然是你争我夺,私利高于一切。桂王手上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时,孙可望李定国两个人还是斗得不亦乐乎。这种朝廷,不灭亡真是没有天理了。

明朝的灭亡,是最典型的从里面烂掉的例子。唐宋辽金元清诸朝的灭亡,外部压力或内部的民族与割据问题是主因,只有明朝是从中期开始一点一点烂下去,外部的压力只占很小的份额。没有满清,明朝一样要完蛋。

有人说张居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这个我也是相当赞同的。万历初年明朝居然还可以有这个一样良好的财政局面,不容易阿。不过反思之,在旧体制里搞这种改革,纵然有短期的效果,长远看来不过是暂时直接补充一些营养罢了,癌细胞不除,很快又会消耗得干干净净。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改革是真正成功了的。为什么国家要改革?

不管是王莽,杨炎,王安石还是张居正,都是因为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被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打乱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流到了癌细胞那里,国家财政自然吃紧。井田也罢,两税法也罢,方田均税法也罢,一条鞭法也罢,本质上都是要把被癌细胞抢去的部分社会财富重新由国家来控制,并尽可能的缩小分配不公。为什么他们最后都归于失败?

因为这些癌细胞不是一般的癌细胞,它们控制着大脑,绝不会看着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它们宁可整个社会同归于尽也绝不会有一分一秒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社会结构我不知道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有没有,但是在中国,直到今天也是没有改变的。

其实我以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有序化程度,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宏观方向就是社会宏观尺度上的越来越有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契约越来越严密。抛开那些容易被感情影响的伦理及哲学说教,从经济和法制的角度来看,独裁与民主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有序化管理的手段。日本历史上比中国还要没有自由民主,但它的社会秩序并不象中国这样周期出现癌变;印度和拉美都是所谓民主国家,可是腐败一样厉害。我以为研究明朝灭亡的过程,其着眼点可以放在家国体制是如何逐步诱发癌变,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甚至社会的同归于尽的(每一次改超换代,中国大概都要损失一半的人口,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历史部分,明史是很值得关注与探究的。汉文化到明代已到了烂熟出脓的境地,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结构性的非颠覆无以再造的溃烂。游牧民族的清新作风延缓了崩溃,也相应延迟了再造。从文明而言,明是汉文明作为主要世界文明的终结。郑和海洋扩张的无以为继宣告汉文明扩张和上升的结束。百年后欧洲文明在美洲的登陆和在海洋的扩张完成了欧洲文明迈向世界主导文明的蜕变和越升。明是汉文明由盛而衰的主要切换点,值得研究。

刘瑾潜流——“财政阴史”的一个断面吴思一、 千年世界级巨富我在“中青在线”网站读到一条2001年4月9日发布的消息,标题是《千年最富50人中国6人上榜》,全文抄录如下: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该报日前选出在过去一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目前仍然在世的,包括身家过360亿美元的汶莱苏丹陛下哈志哈山纳柏嘉,以及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在入选的50人中,有6名是中国人,出现时间前后横跨800年,他们分别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监刘瑾、清商人伍秉鉴、宋子文。

《亚洲华尔街日报》还说,如果按征服土地来计算,在职业一栏是“征服者”,财富来源一栏是“掠夺”的成吉思汗可称“天下最富”。当时,蒙古人打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明末国库仅得200万公斤白银。

清朝的和珅被查出贪污白银达2.2亿两。

20世纪30年代,宋子文在美学成回国后,迅即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由于其妹宋美龄嫁于蒋介石,宋子文更得到重用,且成为当时中国与美国交涉的主要渠道人物。有说在40年代,宋子文可能已是全球首富了。

伍秉鉴是十三行的买办,他继承了当时只得少数人获准经营的丝绸和瓷器生意,身家至少有好几百万银元。这种大视野看起来很痛快,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但我恰好留心过刘瑾的家当,也抄录过与明朝国库有关的一些数字,看了刘瑾家的金银数目便感觉疑惑,似乎数字太大了。至于明末国库的白银存量,更是错得离谱,张居正改革十年,国库丰盈,太仓(专门存银子的国库,又称银库)的白银储备不过600万两,亚洲华尔街日报却说刘瑾一家就有725万公斤,竟敢说明朝破败时还有200万公斤,其误差恐怕要有十倍百倍。如果崇祯真有这笔相当于二十年中央财政现金收入的白银储备,何至于上吊?李自成要是能缴获这一大笔银子,何必在京城以至全国大举搜刮,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隐约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数字,李自成打下北京,发现太仓里只剩下二十多万两白银,不禁感叹道:这么个大国,只有这么点银子,岂能不亡?——我查不到这个故事的出处了,姑且摆在这里,仅供参考。

我相信自己的感觉不错,怀疑翻译错了,就上网搜索原文,结果在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的网站找到了出处。翻译果然有些小错。下边是我选译的刘瑾简介(注1)

刘瑾(1452-1510)

社会地位:宫廷太监财富来源:渎职财产:金银中国明朝一个富得惊人的宫廷太监。刘瑾滥用职权,聚积了巨大的财富。最后因叛逆罪而被处死时,他被发现拥有黄金1200万盎司(译者注:折37万公斤,而不是前译的3360公斤),白银亿盎司(译者注:折805万公斤,而不是前译的725万公斤)。作为对比,明朝倒台时皇宫国库只有白银3000万至7000万盎司(译者注:确实可以折为200万公斤)。不过,关于刘瑾的财富的报道可能被严重夸大了,因为历史学家们要用他的故事警告人们:太监干政时将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其实我并不想在数字和细节上较劲,要紧的是刘瑾荣登千年世界级最富排行榜这件事本身。我觉得刘瑾、和珅的上榜,揭示了潜藏在中华文明光辉表面下的大东西。我想深究的就是这种东西。华尔街错多错少并不要紧,只要在刘瑾“富可敌国”这个关键点上没错,我的深究便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不过,我还是忍不住地想多追几步,想算算账,折成人民币算一算,搞清楚刘瑾家到底有多少钱。我估计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对此感到好奇。

这一追还真追出了我自己的毛病,原来华尔街提供的刘瑾家产数字大有根据。

我总共找到了三组数字,第一组就是华尔街所依据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即黄金万两,白银亿两。华尔街把明朝的一两(克)误为一盎司(克),因而将刘瑾的家产低估了万公斤黄金,150万公斤白银。我明白,数字太大了让人眼晕,多两个零少两个零早已没了感觉。这么说吧,华尔街的这个误差,仅仅白银这一项,就超过了明朝全盛时期国库白银储备的六倍。这可不是小错,如此大刀阔斧地削减刘瑾的家产,犯在他本人手里,一百条命也丢了。

这第一组数字见于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十三,陈洪谟的《继世纪闻》卷三。《明通鉴》说王世贞也引用过这个数字。这几个作者均为明朝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中陈洪谟在刘瑾死时正当壮年,36岁,中进士十余年,当过刑部和户部的部曹,最后以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退休。这样的人写起刘瑾来,如同今日在财政部和最高法院干过的人,以高级干部的身份退休后写陈希同或成克杰,五百年后的晚辈小子怎敢不洗耳恭听?

第二组数字见于《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清)赵翼说刘瑾有黄金250万两,银5千余万两,他珍宝无算。这个数字大约只有第一组数字的五分之一,但赵翼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家,这本书又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著称,考证详实,我等晚辈也不敢不重视。

第三组数字属于滑头数字。《明通鉴》卷四十二列举了第一组数字后,对比了汉朝董贤的42亿钱家产,梁冀的30亿钱家产,都比刘瑾差了一个数量级,作者夏燮因此怀疑对刘瑾的家产高估了。于是《明通鉴》宣布与正史保持一致,给了个“金银累数百万”的说法。“累数百万”,到底是一百万还是九百万?是金是银?单位是斤还是两?这里的每个差别都能差出十倍,作者一概模糊过去,这样的数字实在没法用。当然我们也可以取最保守的态度,一概选择小头,说刘瑾至少有几百万两银子。几百万呢?就选个最少的二百万吧。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得势,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白银还不足二百万两。

从1522年到1532年,太仓平均每年的白银收入恰好是二百万两。

根据会计工作的谨慎原则,我这里采纳第二组数字。不喜欢如此保守的人,不妨把我的估算结果乘以一二三四五中的任何一个数,只要不超过五,就不算胡说八道。而担心后代御用文人将刘瑾妖魔化,拿刘瑾当替罪羊,宁愿保守至极的人,只要记住刘瑾的家产和国库每年的白银收入相当就行了——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八亿人民币。

根据第二组数字,刘瑾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他珍宝无算。我们就不算“他珍宝”,再把黄金按当时的常规一比七折为白银,刘瑾的家产总值为6750万两白银——比张居正辛辛苦苦十余年充实起来的太仓还要多十倍。这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在当时的平常年景,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按照米价折算,刘瑾的家产相当于亿人民币(注2)。我刚刚上网查了,中国大陆只有一个人够格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全球富翁排行榜,即前国家副主席之子,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荣智健,身家为10亿美元,不足刘太监的三分之一。

我们再冒说一句。有超人之称的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有多少钱?《福布斯》杂志说他的家产为113亿美元,在全球排第31名。李嘉诚1999年排名世界第十,这两年让那些IT暴发户挤下去不少。假如刘瑾活着,他的排名恐怕还要下降。只要我们像华尔街那样选择第一组数字,也就是把刘瑾的银两乘以五,按照米价折算,刘瑾的家产便是1274亿人民币,约153亿美元,比李嘉诚还要多40亿美元。

这么大的数字,可信么?我不敢相信把李嘉诚比下去的第一组数字,但足以把三个荣智健比下去的第二组数字就不好不信了。刘瑾一流的巨富,即贪污受贿渎职而成的巨富,在中国历史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绝非孤立现象。前边提了一句汉朝的董贤和梁冀,积钱至三四十亿。明朝前有王振,后有严嵩、魏忠贤,其家产清单开起来也是一长串大数目,我就不拿这些数字烦读者了。

清朝的和珅恨不得比刘瑾还富。“中青在线”引用亚洲华尔街日报的说法,说他有亿两白银。我还见过更大的数字。据籍没其家产的清单记载,和珅有赤金58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地产8000余顷。另有玉器、绸缎、洋货、皮张等库多座。没收的财产总计估银约8亿两,少说也顶四个刘瑾。乾隆末年,国家财政每年的实际收入为银4359万两,和珅的财产相当于清朝盛世18年的财政收入(注3)。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同代人的感觉也支持了富可敌国的数字。

二、 财政阴史国库的银子汇集百川,来历分明,大大小小的河道渠道都是可以俯瞰拍照的。忽然间,一座大出十倍的水库惊现于国库侧畔,地面径流却只有孤零零的一条毛渠,即正四品官员每年288石米的俸禄,折合白银144两。按照这种流量,一口水不喝,注满刘瑾家的水库也需要47万年。实际上,司礼监太监刘瑾虽然也是四品官,但明朝的立法者认为太监无须拉家带口,用不了那么多钱,所以四品宦官的法定收入只有日常口粮和服装,折成银子还不及四品文官的十分之一。这就是说,地表径流需要500多万年才能注满刘瑾家的水库,而刘瑾的积累仅仅用了五年。理论与现实相差如此悬殊,难道可以不去考察解释么?

只要一想到解释,任何人都敢断定:地表之下必有潜流,有阴沟,有地下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就借用世界名人刘瑾的声望,称这套地下网络为“刘瑾潜流”。

下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