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照片图片

余华

15 部作品

余华,男,作家,浙江杭州人。生于文革时期,中学毕业后,曾从事牙医,后弃医从文,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兄弟》被瑞士《时报》评选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小说。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等20多种语言在外国出版。

作品列表 作者推荐
加载更多作品
/xd/9305/

北京折叠

作者:郝景芳 | 完本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该小说创造了一个更极端的类似情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 2016年8月21日,《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块,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块,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在不同的空间里,分门别类住着不同的人,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这是典型的反乌托邦设定,在好莱坞众多电影——《饥饿游戏》、《极乐空间》、《逆世界》、《雪国列车》——屡见不鲜,它们都遵循了这么一个套路,阶级的鸿沟只会越来越宽,最终阶级与阶级之间物理意义上完全隔离。在可以折叠的北京里,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有更长的时间。一个与现实有关的科幻故事。郝景芳结合了多年北京生活的经验,描述了科幻类的分为三层空间的北京,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其中还有对生活在北京的“国贸人”“回龙观人”等的刻画和描述。 每个清晨,如果有人从远处观望——就像大货车司机在高速北京入口处等待时那样——他会看到整座城市的伸展与折叠。 清晨六点,司机们总会走下车,站在高速边上,揉着经过一夜潦草睡眠而昏沉的眼睛,打着哈欠,相互指点着望向远处的城市中央。高速截断在七环之外,所有的翻转都在六环内发生。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像遥望西山或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晨光熹微中,一座城市折叠自身,向地面收拢。高楼像最卑微的仆人,弯下腰,让自己低声下气切断身体,头碰着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再次断裂弯腰,将头顶手臂扭曲弯折,插入空隙。高楼弯折之后重新组合,蜷缩成致密的巨大魔方,密密匝匝地聚合到一起,陷入沉睡。然后地面翻转,小块小块土地围绕其轴,一百八十度翻转到另一面,将另一面的建筑楼宇露出地表。楼宇由折叠中站立起身,在灰蓝色的天空中像苏醒的兽类。城市孤岛在橘黄色晨光中落位,展开,站定,腾起弥漫的灰色苍云。 司机们就在困倦与饥饿中欣赏这一幕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wx/8559/

忘川

作者:沧月 | 完本

忘川沧月听雪楼,听的是江湖霸业,听的是儿女情长。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人中龙凤去世三十年后,听雪楼三易其主,兴盛衰败,起起伏伏,到了第五代,局面已经变得尤其艰难。七大帮派秘密结盟,以“天道盟”为名,开始与听雪楼分庭抗礼,江湖格局岌岌可危。 何以挽救危局?唯有夕影血薇,重现江湖。 她从风陵渡的月夜驾舟而来,携剑回到洛阳。然而却没有料到,在血薇来到夕影身边之前,听雪楼里,早已有了另一个女子,已在他身边陪伴了十几年。昔年人中龙凤的传说,终究一梦。而她孤身远去天涯,绝望之中,再遇新的机缘。十年前惊鸿一瞥的陌路人,竟重归于她的人生。 刀剑如梦,恩怨如潮。 真是可怕啊…人心里那种爱与恨的力量! 一饮一啄,俱是注定。如果早知道最后的结局,她是否还愿意学成一身的绝学?还是永远留在风陵渡,做一个只看着黄河日落,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江湖的平凡女子?《忘川》的结束,标志着属于听雪楼的时代也终于彻底结束了。 那个从初中时代就绵延开始的梦,在这里画下了句号。 就如同我随风而去的少年时代一样。 有生之年,望穿秋水,终于渡过了这条忘川。 ——沧月 听雪十年,武侠世界至此完满“血薇,不祥之剑也。嗜杀,妨主,可谓之为‘魔’。” 下着雨的初秋之夜,风里有菊和兰草的清香。洛水旁一间小小的酒馆里,人声寂寥,风灯飘摇,只有一人独坐。灯影雨声里,连外面河水静静流淌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那个女子低着头,看着自己手里那本翻得卷了边的古旧书卷。

正在加载